为进一步推进生物与医药学科建设,拓宽师生视野,推动学术创新、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2022年6月2日,公共基础学院在实验楼D座会议室举办了2022年度“学术交流报告-博士论坛”的第二场活动,由公共基础学院张秀丽博士作了“含双阴离子型α-亚胺基吡啶配位的稀土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研究”的学术报告。部分教师和制药工程、生物与医药专业的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
稀土金属有机配合物有很多独特、重要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能,特别是稀土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化学转化可以催化多种有机反应、催化烯烃聚合、催化极性单体聚合;稀土金属有机配合物在有机合成中作为Lewis酸催化剂,在催化合成药物小分子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可以发展绿色化学。基于手性配体的设计,进而合成稀土金属有机配合物,并探究其催化活性,对手性药物化学的发展和新型药物材料的制备具有重大意义。
张秀丽博士首先调研了目前已经报道的基于α-二亚胺设计合成的一系列金属有机配合物的研究现状,并且分析了包含α-二亚胺骨架的α-亚胺基吡啶配体与稀土金属化合物反应的研究难点。接着,张秀丽博士介绍了她通过设计合成含活性亚甲基胺基官能化的配体前体,系统地考察其与稀土金属胺基化合物或烃基化合物的反应性,揭示2-胺甲基吡啶配体的取代基电子效应和空间位阻效应对形成含双阴离子型亚胺基吡啶配位的稀土金属配合物的影响及规律;并进一步开发配合物在催化药物小分子反应以及烯烃聚合方面的活性。最后,张博士与在座老师、研究生进行了充分的学生讨论和交流。

本次学术交流报告,是公共基础学院生物与医药学科建设的常态化活动,旨在为广大教师搭建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对教师和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场报告的举行使广大教师、研究生对稀土金属有机化学的设计合成及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拓宽科研视域,提高团队科研能力,激发科研兴趣,推动学科交叉与合作,创建勇于创新的学术氛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强/审 梁丽丽 /文 学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