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促进学术交流、深化学科建设,提升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12月27日上午10: 00,公共基础学院在实验楼D座120会议室举办了“博士论坛”学术交流活动,由孙树全博士作了题为“磷酸钙相转变中的电化学发光及分析应用”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公共基础学院副院长梁丽丽主持,生物与医药学科的部分教师以及制药工程、生物与医药专业的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报告。

磷酸钙相转变过程的认识是骨组织仿生研究,以及其应用领域拓展的基础。H2O是磷酸钙初始聚集态的形成、无定形态的产生、亚稳态向稳态(HAP)的转变、及热力学稳定态的熟化等过程中重要的调节器。在磷酸钙相转变过程中,H2O以结合态(受限状态)存在,这使得它具备了更强的酸度。孙树全博士在报告中向大家介绍了多种HAP前驱体相转变过程,并将电化学技术应用于磷酸钙的相转变过程,实现了对这一转变过程中间体的电化学氧化,观测到了单线态氧(1O2)的电化学发光现象;探讨了其在磷酸根及部分有机物(IPA,L-赖氨酸)检测领域的应用,这为认识受限态H2O对骨组织多级结构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同时也为1O2的可控形成提供了借鉴,为其在生物医学检测、环境监测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此外,孙博士还介绍了医药包装胶塞用生物基聚氨酯涂层材料的开发工作。在报告中,孙博士首先介绍了硫化丁基橡胶表面化学结构,结合Flory-Rehner理论设计合成了与交联态丁基橡胶相似结构的生物基聚氨酯分散体及其氟化聚氨酯分散体,并以此为基础制备了涂膜胶塞,探讨了硫化橡胶附着机制和涂膜胶塞的疏水特性,这为医药用生物基功能化涂膜胶塞开发奠定了基础。
报告结束后,参会的师生同孙博士老师就活性氧的产生机制和有效检测、药用丁基胶塞涂膜的开发技术,工艺放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孙博士在涂层材料选择、制备工艺优化以及性能评估等方面分享的最新研究成果,强调了多学科交叉融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为生物与医药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师生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创新视角。
本次“博士论坛”的为本学院教师和研究生提供了一次宝贵的交流机会,促使大家拓宽视野,了解最新科研动态,为学院在材料科学、制药工程等领域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公共基础学院将继续举办更多高质量的学术交流活动,搭建更广阔的学术平台,助力学院师生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取得更多创新性成果。
(方强/审 宗智慧/文、摄)